查看原文
其他

成为毕加索,一位艺术天才觉醒的过程

Sonia Xie Artsy官方 2020-10-29


Courtesy "UCC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有关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的传说和“金句”不胜枚举,其中不少据说出自其本人之口。比如那句著名的“我小时候,妈妈曾对我说:‘如果你当兵,你将成为将军。如果你当神职,你会成为教皇。’我本想当画家,然而却成为了毕加索。”又比如,他自述他自己从未如孩童般作画,6岁时最早的创作是一幅赫拉克勒斯和他的大头棒的“真正的画作”,以及他的父亲是如何在看到他13岁那年的画作后放弃绘画的:“他把自己的画笔和颜料交给我,从此以后再未执笔作画。”



©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Self-portrait

Paris, end of 1901

Oil on canvas, 81x60cm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我们无法证明这些来自毕加索的自述的真实性,然而,在这些真假难辨的线索中,这位艺术家不寻常的气魄无疑将他与同时代的任何一位艺术家区分开来,正如他超越常人的才华一样引人注目。他的故事与传奇在北京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新开展览“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中又一次被加深,100余件精挑细选自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Picasso Paris)馆藏的艺术家原作漂洋过海来到北京,呈现了这次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毕加索作品展



Courtesy "UCC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天才觉醒的过程

 

展览标题“一位天才的诞生”(Birth of a Genius)很明确地点出了展览的主旨:回顾并阐释毕加索天才觉醒的过程。展出的55件纸上作品、34件绘画和14件雕塑均为毕加索创作于1893年至1921年之间的作品,也就是他创作生涯的前30年。

 

“上一次在北京举办的毕加索展览可以追溯至1983年,那一次展览只展出了大概33件毕加索的创作,并且是一些特别著名的作品以回顾展的形式呈现。这类型的展览没有触及毕加索创作生涯和创作内容的发展,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没有理论基础的公众来说,并没有机会理解毕加索如何成为毕加索的发展过程。我相信所有的人都知道‘毕加索’这个名字,且通过各种他作品的图像——尤其是《格尔尼卡》等名作——对他中后期的作品拥有最基本的了解。而在这个展览当中,我试图让观众明白,为什么毕加索是个天才。要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你就必须得回到他艺术创作的开端处,去了解他的家世背景、去了解他技巧的发展、去理解他的作品为什么在那个年代属于‘革命性’的。”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藏品总监艾米丽娅·菲利普解释道。她试图从艺术和理论而非个人传记的视角来解读这位著名艺术家的天才与复杂之处,毕加索不囿于任何所谓的风格或流派,他的创作发展也并不能够简单地以时间段来划分。



©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Studies, 1920

Oil on canvas, 100x81cm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当然,展览的呈现仍旧以时间为主轴,共分为6个章节:从他最早青少年时期的习作,贯穿蓝色和粉色时期,从《阿维尼翁少女》的革新开始深化立体主义观念,又转落到艺术家对于古典的引用与革新。展览的最后部分陈列着一些他较为成熟时期(1927年至1972年)的重要杰作,例如创作于1932年的画作《阅读》以及1957年的彩绘木片雕塑《女子头像》。不得不说的是,许多观众流连于最后一部分的杰作周围,这些摄人心魄的作品显然比纸上习作从视觉上吸引人得多。

 

作为2019年“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的所有展品全部来自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馆藏,这些藏品主要来自毕加索本人及其后人在1979年及1990年的两次代税捐赠,展品种类的限制也成为了本次展览最大的挑战之一。不难发现,毕加索的雕塑在展览中比例甚少,但细碎的纸上作品颇多,策展人菲利普坦陈,这一方面与馆藏所限相关,一方面也是因为毕加索在雕塑上创作的巅峰期在1930年代,而展览主题的时间线到1921年为止



Photo: Sonia Xie

Head of Woman

Cannes, 1957, Painted and

cut wood, 78.5x34x36cm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但从“何以成为毕加索”这个题面的角度来说,“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仍旧得以在细碎的“证据”中牵扯出一些线索,呈现出毕加索在创作上的试验与艺术理念的发展。例如,创作于1901年的颇具梵高风格的《卡萨吉马斯》之死,描绘了他的密友、加泰罗尼亚画家卡洛斯·卡萨吉马斯自杀的事件,这件事对毕加索的情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催生了他“蓝色时期”阶段对于人性之痛的各种探索,这些艺术尝试不仅仅是我们如今所熟悉的单色调的画作,也包括雕塑等等。尽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阿维尼翁少女》不可能出现在此次展览中,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收藏的一些手稿则直接地向观众展示了这部作品是如何逐渐成型的,同时期的画作《母与子》(1907年春)和《树下三人》(1907年冬至1908年)也同样惊艳。展览中不少艺术家拼贴作品的呈现是策展人努力试图让观者理解毕加索的创作理念,艺术语境中的“拼贴”一词最早便是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的发明,是二者对于立体主义重现事物在人眼中和脑海中的形象的方式所进行的重要探索。



©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Mother and Child

Paris, summer 1907

Oil on canvas, 81x60cm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圆形创作生涯”

 

如前所述,毕加索创作演变很难用简单的时间轴进行划分。“我真的很想说,在毕加索的生涯当中,是不存在直线性的发展的。他的创作生涯是一个圆圈,一些创作元素会反反复复出现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当中”,菲利普说。

 

比如,人们如今会定义他的立体主义时期从《阿维尼翁少女》创作的阶段开始——也就是1907至1908年的时间点——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4年;但如果观察《格尔尼卡》(1937),毕加索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同样运用到了立体主义以及其他的很多手法,这位艺术家的脑子里有一个巨大的自我资源库,他从他全部的才能(repertoire)中随意调配组合完成了《格尔尼卡》这件作品。“他是一个崇尚绝对自由的人,不论是他的个人生活、政治倾向还是艺术创作中,你都会发现对他来说,边界和限制是不存在的。”菲利普强调道。



Courtesy "UCC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策展方也试图从展陈上让观者理解毕加索的复杂性以及他所谓的“圆形创作生涯”。你会发现不同章节的盒装空间的展厅墙面留有许多开口和空隙,这不仅在视角上给予观者惊喜,也是时时提醒人从这些“窗口”来“回望”其不同时期的创作。“毕加索是一位非常复杂的艺术家,他画画、做雕塑、做拼贴、摄影、做陶瓷,我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呈现一个完整的艺术家形象,在这个展厅里他可能是一个挑战艺术传统的‘战士’般的角色,在另一个展厅里他可能是一个在上流社会左右逢源的成功者形象。”菲利普说,“我试图点出他不同时期创作生涯中反复出现的一些语汇,比如他对肖像和对身体描绘的钟爱,又比如他在拼贴画布上能够同时呈现的各种创作元素。不管是立体主义还是古典主义,在毕加索这里都全然不矛盾,你可以在这个展览中看出他是如何逐步进化为‘毕加索’的。”



©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Self-portrait

Paris, autumn 1906

Oil on canvas, 65x54cm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在这些诸多的线索中,有哪3件作品是绝对不可错过的?策展人艾米丽娅·菲利普给出了她的推荐名单:创作于1901年末的油画《自画像》,那时他只有20岁;创作于1906年秋的另一幅《自画像》,从这幅画作中可以看出他对抽象表达最前期的实验性探索;以及创作于1920年的《习作》,大量视觉元素在画布上平等地呈现,“尽管可能有些难懂,”菲利普补充道,“但你真的可以从这部作品看出他创作思维上的革命性与独立性,在毕加索这里,所谓‘风格’从来都不在他的考虑范畴内。”



Sonia Xie



展名: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

展期:至2019年9月1日

场馆: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相关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